Thursday, December 21, 2006

赌片-赌神

前一阵看插一腿的赌徒列传看得意犹未尽,在维基上把拉斯维加斯最著名的几个赌神的事迹看了一遍。从华裔赌神东方快车强尼陈(Johnny Chan)的网页又听说了电影《Rounders》,赶快租来。电影拍得很好,我三天内看了两遍。

这个电影拍于一九九八年,尽管由正当红的Matt Damon和Edward Norton主演,配角实力也不俗,可是上映当年票房一般,过了一段时间后才被人重新认识,流行起来。现在已经被评价为经典,据说还直接促进了扑克牌在年轻人中的流行。

看完电影后看导演编剧访谈。忘了是两个人中的哪一个说起电影中的赌局都力求真实,像同花顺、四个A之类的牌是没有的。我想这正好说出了它和香港赌片的区别:在王晶的片子里,10JQKA几乎是家常便饭;周星驰的电影里,摸得牌是可以用特异功能乱变的。只有《至尊无上》和《赌神一》算得上是一部半真正的好电影――在我看来。香港的动作片、赌片都和唐人街的中餐一个毛病――缺乏克制,重量不重质,档次总也上不去。所谓高、强,应该是在和低、弱的对比中体现的,单纯的数、量反而在其次。让高手上天入地、翻江倒海、杀人盈野都是末流的勾当。好的电影在一百分钟内让观众相信它关于高和低的秩序,强和弱的逻辑,这当然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但如果它做得好的话,我会十分合作,万分乐意地被它在短期内控制。

情节不说了,不愿破坏这样一部好电影。只说我尤其喜欢的两点:一是电影里随处提到的,遍布纽约各处的秘密赌局、赌场、赌徒:闻所未闻却奇怪的令人信服,看电影的体验好像是看人揭开一个个的蚁穴、兽窟、蜂窝、魔巢……完全是第一次看《教父》时的感觉。另外是对强尼陈的处理(强尼陈因为女儿想见Matt Damon,在影片里扮演了自己):连侧面描写带倒叙闪回不过十几分钟而已,可让人觉得这个其貌不扬的中年男人就是世界第一赌神。真是好手段。

Thursday, December 14, 2006

鱼鹰回来了

两年前走了的夜鱼鹰回来了,不过这次只有一只。这一只是不是原来那一群的,我也不知道。

Tuesday, December 12, 2006

推荐个博客

此人名叫插一腿,老留学生,以前狂迷围棋,现在致力于扑克。牛博网上也他有个镜像。人是颓废了一点,不过不讨厌,文章非常逗,是个仙

Friday, December 08, 2006

雷峰塔

贴完《蟹和尚》,想起我还有张雷峰塔的老照片,是山根倬三拍于上世纪初的杭州西湖全景。原照片有四联,这里贴的裁自第二部分。

网上查一查,发现倒掉的雷峰塔已经重建,并于二○○二年十一月一日对游人开放。新的雷峰塔恢复了明朝被倭寇烧毁的木结构部分,看上去大不一样了。

该不该重建古建筑,重建是该如旧还是如新,都是些见仁见智的问题。虽然我个人喜欢老照片里的样子,好像更可以勾起思古之幽情,不过正像鲁迅在《“题未定”草(六至九)》 里所说,土财主把 “土花斑驳,古色古香”的古鼎打磨得“干干净净,金光灿烂”初看仿佛可笑,细细想来却是更加接近于其原貌的。所谓“思古之幽情”,常常都是些鸡同鸭讲的笑话。在《论雷峰塔的倒掉》里,鲁迅说雷峰塔“破破烂烂的映掩于湖光山色之间”,“并未见佳”,大约不单是为行文方便。

雷峰塔倒后,俞平伯徐志摩都有诗文。徐志摩的诗还是一如既往的矫揉造作,有气乏韵。他应该多读几遍《“题未定”草》的。

Saturday, December 02, 2006

蟹和尚

周末吃螃蟹,做了个蟹和尚。

鲁迅所说的“吴越间所多”的螃蟹应该就是大闸蟹。大闸蟹我没吃过,都说要比海蟹好很多,有“海蟹不如河蟹,河蟹不如湖蟹,湖蟹不如闸蟹”之称。海蟹里的青花蟹对我来说已经是至味了,再好上三级有多美味,我想象不出。去年回国在上海浦东转机时看到有卖,不便宜,但价钱也不至于吓死人。当时想买来试试,可是还要在北京呆一天才到家,这东西肯定放不住,想想算了。

这次吃的是大肉蟹,比青花蟹品级还要低一些,不过蟹和尚也是个大和尚。

附:《论雷峰塔的倒掉》-鲁迅

秋高稻熟时节,吴越间所多的是螃蟹,煮到通红之后,无论取哪一只,揭开背壳来,里面就有黄,有膏;倘是雌的,就有石榴子一般鲜红的子。先将这些吃完,即一定露出一个圆锥形的薄膜,再用小刀小心地沿着锥底切下,取出,翻转,使里面向外,只要不破,便变成一个罗汉模样的东西,有头脸,身子,是坐着的,我们那里的小孩子都称他“蟹和尚”,就是躲在里面避难的法海。

Saturday, November 25, 2006

柳树-桉树-胡椒树

有几种树被我几年来都当作了柳树。

一种是桉树;一种是加州胡椒树;一种是真的柳树。它们都有狭长的叶子,柔软的枝条--近乎于我印象中的柳树。认识桉树是今年夏天;加州胡椒是上个星期在尼克松图书馆。

桉树并不是加州固有的物种,十九世纪末淘金热时才被人从澳洲引进的,不过非常适宜于加州的气候,现在已经是高速公路边最常见的防风树了。我很喜欢桉树:树干洁白,叶子疏朗,好像是生活得很容易,又像是满意于南加的阳光,不好意思长得太茂盛似的。

门口小湖边有几棵加州胡椒树,叶子常常触到水面,真的象柳树。

这儿的柳树多是垂柳,垂柳英文是“weeping willow”,和在中文中一样,有伤感和离别的意味,只是没有柳烟的朦胧离迷。

想起了《柳树下的梦》。

Friday, November 24, 2006

New Feed

The old feed is no longer working. Please change to this one.
http://justwhatisaw.blogspot.com/feeds/posts/default

Thursday, November 23, 2006

升级了

犹豫再三,还是升级到了Blogger beta。结果还不错,什么东西都没丢,样子也没变。新版本的主要改进有:

一,增加了标签(Label),和Gmail的风格一样,标签和贴子(Post)是多对多的关系。

二,改进了存档(Archive),多了几种风格选项。我选的是级别式(Hierarchy),比以前节省空间。

三,模板(Template)编辑有了图形界面,比直接编辑HTML方便些,不过可编辑的地方有限。

四,速度明显快了。

五,允许Javascript了。不过还不清楚怎么改动css。

总而言之,值得升级。

Wednesday, November 22, 2006

几个电影

掐了有线电视,看电影又多起来了。

《麻将》:终于看了《麻将》,杨德昌仍然是杨德昌,气味沉静;电影里的台北令人绝望,但还好有个可爱的结尾;喜欢Virginie Ledoyen。

《复活 (Renaissance)》:法国动画片,黑白加一点点彩色。故事有点老套,效果极其华丽。十年前看过一部阿兰德隆的片子 《通道 (Le Passage)》,里面也夹杂着些动画,印象很深。动画主体是黑白,点缀以红色:黑白的有城市、地下室、废弃的马戏团、猴子、丛林、士兵……;红的有小丑的鼻子、士兵的血、上升的海……。

《滚滚红尘》:重看了一遍,仍然觉得不错。

《看上去很美》:看一点才气都没有的电影真是受罪,没看完。

《撞车 (Crash)》:没有想像的好。现成话就是“主题先行”、“概念化”,而且有种我很不喜欢的好莱坞文艺腔。

《双峰 (Twin Peaks)》:没看懂。

Friday, November 10, 2006

螺蛳-蜗牛-斯托伊科维奇-斯托伊奇科夫

《知堂谈吃》有一篇由螺蛳谈到蜗牛,大意是说中国人听说法国人吃snail,便想当然地以为是蜗牛,其实很多外文里snail也指螺蛳,法国人其实和中国人一样吃的也是螺蛳云云。知道一点法国菜的人都知道这里想当然的其实是周作人。

这 让我想起十几年前和一个朋友的争论。当时在北大旁边的一个小屋里神聊足球,我提到九零年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南斯拉夫球星斯托伊科维奇。那个朋友坚持说斯托伊科维奇是保加利亚人――他把斯托伊科维奇和斯托伊奇科夫弄混了,那时候前者正混迹日本,后者如日中天。于是一个曾经和马拉多纳同场较量都毫不逊色的中场天才就这样被弄不存在了,至少在这个朋友的世界里。我很悲愤。让我更加悲愤的是,这个朋友忽然作恍然大悟状,告诉我我“弄错”的原因:在斯拉夫语系里, “维奇”和“科夫”是一回事,所以一定是我把一个人当作了两个人。

我从来就不是一个轻易放弃的人,又对自己记忆力一向有信心,况且这也不是什么偏门的事儿。可是当时没有参考书,没有互联网,也没有另外一个有点级别的球迷在场,最后谁也没有说服谁。

弄错点事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一篇随便写来换稿费的散文,一次无关紧要的聊天,出错了又怎么样呢?我所不能忍受的是这俩个错误里都牵扯了一点“知识”:出错的人都根据自己的知识编了一个听上去对大多数人来说比事实还可信的故事,然后就相信了。

现在有Google和Wiki,证明我对很容易了(这里是斯托伊科维奇斯托伊奇科夫的介绍)。可惜那个朋友早就没有了联系,有联系的话也未必记得这件事了。

再有这种情况我一定还要争。

Friday, November 03, 2006

画皮

说起鬼电影,第一个想起的就是《画皮》,我却并没有看过。那时我还很小,是因为没机会还是不敢已经记不得了。

这个美女(厉鬼)是朱虹。当时在国内最有名的香港影星有夏梦,石慧,朱虹和陈思思。夏梦号称倾国倾城;石慧是个小家碧玉的老实模样;陈思思有点混血的意思;朱虹稍带妖气,演女鬼还是很合适的。王生是高远,小时候也看过不少他的电影。英俊,斯文,软弱,还有点经不住诱惑,也正是《聊斋志异》里的人物。曾经问过一个香港女孩这几个名字,结果是除对夏梦略有所闻外,其他全都茫然不知。

这场景大约是:

……使匿密室,过数日而人不知也。生微告妻。妻陈,疑为大家媵妾,劝遣之,生不听。

高潮处是:

……蹑足而窗窥之,见一狞鬼,面翠色,齿巉巉如锯,铺人皮于榻上,执彩笔而绘之。已而掷笔,举皮如振衣状,披于身,遂化为女子。睹此状,大惧,兽伏而出。

总听别人描述电影里的这一段如何如何恐怖,可惜到现在也没看到。

Tuesday, October 31, 2006

Halloween

Monday, October 30, 2006

Saturday, October 21, 2006

《未来世界》

八十年代有几部在中国非常有名的美国电影,《未来世界》是其中一个。故事大意是一男一女两个名记者受邀参观一个名叫“Delos”的休假地。此地表面上是个用和真人一模一样的机器人提供服务的大游乐场。游客可以在几个主题公园中选择:去“未来世界”坐航天飞机,到外星滑雪;或者去古代和骑士决斗,和贵妇调情;或者到沙皇俄国体会一下宫廷生活……。公园里基本上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是由机器人充当:幕后的维护公园的运转,幕前的陪游客娱乐,比如做游客决斗的对手 ――当然在决斗中,游客总是能够“杀死”机器人。

当然,这些都是一个阴谋的表面现象……

电影里可以看到很多七八十年代流行的东西:机器人、航天飞机、长发、大墨镜、喇叭裤……这次找来看觉得很亲切,让我重温了二十年前对美国的最早的那个印象。

当然不出意外地觉得失望:以现在的标准看来,这个电影的情节特技人物都太简单幼稚了。IMDB上也没有什么好评价,很多人都觉得它还不如更早的一部,与之情节相关的电影《西部世界》。

可是《未来世界》里仍然有个我以前非常喜欢,现在还喜欢的人物,也许算不上人物,――因为它只是个没有脸,也不会说话的机器人。机械师哈里从垃圾场把它捡回来,修理好,当作自己的工作助手;休息时一起打打牌什么的。电影的最后,哈里感到危险,要离开未来世界。向它告别时说些“不放心你”和“以后一定会回来接你”之类的话,它没有任何的反应(当然也不可能有什么反应),只是帮哈里收拾行装……

这总是让我想起一首忘了谁写的,题目好像叫《井》的诗。只记得这几句了:

……
岁月砌深了井栏
……
蓄满了泪, 
流不出来。

这个机器人和这首诗给我的感觉都是一样的:心里一紧,胸口发闷。

IMDB上的留言者们大多受《西部世界》影响,觉得它应该就是隐姓埋名的,在《西部世界》里反抗人类的,那个由尤伯连纳饰演的机器人枪手(The Gunslinger)。发现其实不是自然让他们都有些失望;而我是先看的《未来世界》再看的《西部世界》,当然不会有这个联想,虽然我自己的联想也许更加牵强。

Saturday, October 14, 2006

Thursday, September 28, 2006

星期六的晚上

星期六的晚上灯火辉煌,
拾破烂儿的小孩儿排成一行。

司令一指挥,
冲向垃圾堆。

风儿一吹,
纸片儿一飞,
拾破烂儿的小孩儿
满天地追。

Saturday, September 23, 2006

又读聊斋

上个月买了一套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聊斋志异》共三册。书印得不错,错字没有,插图清楚。现在很多古书再版都是影印,黑白线描的图画常印成灰糊的一片,这种看上去分辨率接近于无穷的印刷越来越少见了。纸也好,均匀且有韧劲,拿在手上,左右软,上下挺―读时可以卷成一卷。

买书有时候会注意出版社,声誉质量自然是首要,名字好不好也是个因素。象中华书局,书好,名字也堂堂正正―当然是最理想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上海古籍、齐鲁书社,名字多少有点专业性或地域性,但书也好,时间长了也能接受,不过需要花点时间和体验。记得买过一套内蒙古出版社的《毛评绣像全图三国演义》,文图俱佳,可是封面上“内蒙古”三字有点难以接受:三国时期还没有内蒙古呢。……这当然都是些与内容无关的末节。

挑最喜欢的几篇重温,《婴宁》、《狐谐》、《仙人岛》、《青凤》、《小猎犬》……。《仙人岛》的故事有点象《镜花缘》里黑齿国一段,男人自负才学反被才女(狐)撺掇:

……桓因谓:“王郎天才,宿构必富,可使鄙人得闻教乎?”王即慨然诵近体一作,顾盼自雄,中二句云:“一身剩有须眉在,小饮能令块磊消。”邻叟再三诵之。芳云低告曰:“上句是孙行者离火云洞,下句是猪八戒过子母河也。”一座抚掌……

真是绝妙。

又想以前所读的《聊斋志异》研究,大多买椟还珠,不切要害。我看聊、斋、志、异四个字,“异”是关键。古人以何为异,又因何编出这些异人、异兽、异象、异事、异情,才是关窍所在。

Friday, September 15, 2006

楼顶看洛杉矶

……不那么优美,可是绝对特别。

Wednesday, September 13, 2006

Sea Food

Thursday, September 07, 2006

这次去纽约

这次去纽约住在时代广场(Times Square),一个热闹得不象话的地方;朋友也搬到了中城,她家所在的十字路口据说就是斯坦博格(Saul Sternberg)漫画里的那个纽约人心目中的世界原点。 纽约最热闹的地方离世界的原点很近:从酒店出来,走五分钟和朋友会面;一起吃饭;到隔壁爱尔兰酒吧聊天;后半夜一起送朋友回家,不过是另外三五分钟。后两天去大都会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第五大道,也都是步行――又觉得不真实了:上一次走路到朋友家,再走路去哪里玩,再走回家还是在上小学的时候……

曼哈顿真稠啊,这个“稠”是“房屋稠密”的稠,那些摩天大楼就不提罢:每一个街区都有点意思,看看这看看那,不知不觉就从时代广场走到了炮台公园 (Battery Park);这个“稠” 也是“人烟稠密”的稠:一天去第五大道遇到了NBC在洛克菲勒颁MTV奖,走不通。另一天过来是个什么演出,挤进去出不来。再一天又有好多人在露天看美 网;这个“稠” 还是“话稠”的稠:住了五天,有两个晚上基本没有睡觉,聊了些什么现在也模糊了……

Wednesday, September 06, 2006

上次去纽约

上次去纽约是住在新泽西的朋友家,和曼哈顿隔河相望。那时世贸中心已经没有了,记得最显眼的是帝国大厦和克莱斯勒中心-不过它们也就是“最” 显眼而已:曼哈顿岛上的数不清的高楼大厦,随便挑一个放在别的城市都会是个标志。

白 天坐船到对面城里逛,晚上坐在水边的阳台喝酒闲聊。游船、货轮慢慢驶过;对面城市因为那点不远的距离也居然显得平静-动的只是灯光和灯光的倒影;新泽西这 边也有些高楼,因为近,觉得体量上也可以和对面对应;自由女神像记得是看不到的,但知道也不甚远……酒意中觉得那空间尺度很不真实,仿佛自己是在个纽约的 盆景,而不是真的纽约,里似的。

奇怪地有种很古的感觉,像是石涛的画:

巴陵一望洞庭秋, 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 心随湖水共悠悠。

想用山水画意画纽约,但终于也没有画。

Monday, September 04, 2006

雨中-雨后

Sunday, August 27, 2006

Fish Market

Thursday, August 24, 2006

老北的录音棚

Saturday, August 19, 2006

火锅-啤酒

先 谢谢Vivian!在纽约一起吃饭是一定的,火锅看状态吧:吃完四川火锅的第二天太狼狈了,特别是有事需要在外面跑的话。去年从北京回洛杉矶的前夜吃“四 季涮肉”吃坏了肚子,在医院呆了一宿,差点误了飞机;没那么严重的话,至少也是肚子咕噜一天,都不敢走到离洗手间远于一百米的地方……吃前是真馋啊,吃完 经常是悔恨交加:不知道那一肚子的东西在里面打成了什么样子。尤其是不喝酒的人会喝很多冰水,有时我会想像出肚子里的牛油结成一块一块的…

有些人吃火锅喜欢喝白酒,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喜欢喝啤酒。吃火锅喝的啤酒不必好,但要足够多,足够凉:多、凉才能去辣,去腻,清口;啤酒的味道反正是尝不出来了。我自己最喜欢大瓶的中国啤酒:青岛啤酒、台湾啤酒都不错。

Friday, August 18, 2006

火锅

有人爱吃火锅;有人不喜欢,我算是前者。

几天前看Travel Channel,Anthony Bourdain吃重庆火锅,只见红,没有白,大小盘子满满一桌,什么都有,过瘾。

Bourdain 像是真正的馋人,去的地方很地道:在北京是利群烤鸭店,爆肚陈,六必居…;四川是火锅店(名字忘了),茶馆,还有个山民的家…。他说只有走街串巷, 才能尝到真味道-这个我很同意,更进一步的话:我觉得只有小饭馆才好吃:厨房呛,桌椅油,师傅土,杯盘旧,装修俗,酒菜才香,胃口才开。

“三代懂吃”,我连当第一代都没戏。

Sunday, August 13, 2006

Beach of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