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国前那几天很想看两个电影,《色·戒》和《太阳照常升起》。前者想在美国看,后者想和朋友一起在国内看。后来在国内忙忙碌碌,《太阳》没有看成,另外一个原因是朋友们大都对其评价很低,
除了萧瀚以外。倒是回美国后没几天去电影院把《色·戒》看了,和《太阳》相反,朋友们对它赞誉有加。不过后来还是想办法看了《太阳》。
看完后的感觉呢?听上去有点像和朋友们抬杠似的(其实当然不是),我觉得《色·戒》没有想像的那么好,《太阳》也没有听说的那么差。
先说《色·戒》,李安从来就不是我喜欢的导演,总觉得他温温吞吞、隔靴搔痒,缺乏杨德昌、侯孝贤、贾樟柯和姜文所具有的那种直指人心的才气。比如说,《喜宴》和《饮食男女》的情节、对话都有一点傻乎乎的,在《喜宴》里李安还自己跳出来说了句巨傻的话。他拍的外语片我也觉不出好来,而且总疑心夸奖他的人心里多少有一点“作为一个中国人,这也很难得了”的想法。况且在好莱坞能拍他那种四平八稳的电影的高手实在太多了(比如波兰斯基就全方面地强于他)。多他不多,少他不少。再有就是作为导演,李安长于故事而弱于影像,而后者是我喜欢在电影里看到的。《色·戒》当然还是个好电影,情节对话也都细腻,但我感觉好像整个的质地都有一点太簇新了:上海看上去不像上海,香港也不像香港,不知道了解这两个城市的人是什么感觉?街上走的洋人男女很多,但相貌都有些单调和现代;至于河边洗菜的老太太,擦肩而过的行人,路边的小贩,好多感觉是手脚不知道往那里放似的--这也许只是投资有限的缘故--不过像李安这种缺乏画面感觉的导演尤其需要好的摄像和美工。朋友S说李安是罕见的,敢于“正面拍电影”的中国(人)导演,我明白他的意思:画人难于画鬼,写事难于写梦,只知道留白是不成的--不过我个人还是不怎么喜欢。
再往下分析呢?李安近于女性的风格和张爱玲完全女性的视角大约也和我有隔膜。对我来说,粗浅地讲,《色·戒》是一个“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的故事。学校里,坏孩子可以泡到校花;社会上,黑社会往往追到名模;历史上,汉奸简直只能是才女来配了。这个当然不关我的事,可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凄婉动人之处,我以为。
最后就是现在看来是华人里唯一影星的梁朝伟了:玲珑的小身材,窄窄的小肩膀,合身的小衣服,故意不怎么说话,还躲在门后吓人,这不是欺负王佳芝幼稚吗?电影的结尾拍得是很精彩的,可是梁朝伟的脸太熟了,和王佳芝慢镜头过马路的时候我脑子里一下子响起《花样年华》来,赶快掐断了,不想毁了这个电影:这个谁的错都不是,怨就只能怨现在好演员太少。
再说《太阳照常升起》,看之前做好了完全的思想准备,结果感觉就还好。情节分四部分,实际发生的顺序是甲(边疆)、乙(抓流氓)、丙(疯妈妈)、丁(打猎);电影里的顺序是丙、乙、丁、甲。次序打乱得并不牵强,我觉得:从丙到甲越来越欢乐,但真实的顺序在提醒那个欢乐的易逝;从甲到丁越来越悲伤,可电影里的顺序又疏离了那些悲伤的真实--这至少跟《Pulp Fiction》一样好,如果没有更好的话。
电影里的对话常常有些莫名其妙,不过不说话的时候要好得多-我很喜欢那些风里的树,清澈的河,干净的楼,跳舞的人,冒烟的火车,白色的骆驼,颤动的太阳,和那两大段音乐-《美丽的梭罗河》和片尾那个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唱的歌。
回头想想萧瀚和我对《太阳》有所偏爱是不奇怪的,我们都有些过时的、英雄主义的,俄罗斯式的情结。我从不觉得这是个光荣的事情:情结影响判断,而且容易陷入无聊的自恋,但是想想又觉得没有什么可羞愧的:张爱玲都不羞愧,哪里轮得上我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