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08, 2007

我为什么不喜欢这篇文章

朋友向我推荐了一篇华盛顿邮报上的文章:《Pearls Before Breakfast》,我看后很不喜欢,想说一点什么,可是怕朋友生气(所以我成不了鲁迅或者方舟子,呵呵)。后来想想也没什么,憋着不说让朋友瞎猜更不好,而且我也没有资格低估别人的雅量。

文章说的是Joshua Bell,一个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在别人安排下做了这么一个试验(或者说是恶作剧)。一月十二日早晨,在华盛顿的一个有大量政府职员经过的车站大厅里,Joshua Bell装扮成街头艺人,用他的据说是价值三百五十万美元的小提琴,演奏了六段经典曲目。在43分钟内,有1,097个行人经过,只有一个人停下来欣赏,和另外一个人认出了演奏家。Joshua Bell一共收获了$32.17。文章作者感慨:现代人太忙了,以至于不能欣赏生活中的美。

我为什么讨厌这件事这篇文章呢?细细地想了想,大致是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这件事不能说明作者想说明的事。文章里也不是没有提到,欣赏艺术需要一个合适的历境(context),应该在音乐厅里被大家欣赏的东西不一定适合大清早的车站:小提琴不是天桥打把势说相声;巴赫的音乐也尤其不适合随时随地地随便听,这跟这个曲子多难演奏,多有名没有多大关系。如果真的是对现代人对美敏感不敏感这个问题感兴趣的话,可以找一个绝顶美女站在那里,而不是Joshua Bell,因为人的相貌之美还是有可能在这种场合下引起注意的。

第二,我不喜欢设计这件事的背后的心态:最著名的演奏家,最名贵的小提琴,最难的曲目,早晨八点不到,政府工作人员,……一切安排都尽可能的戏剧化。我有把握说这件事的创意人是很乐意于看到这个结果的,这太像是苦情电视剧的思路了:刻意、矫情。

第三,我不喜欢高雅艺术对普通人的轻视。这个和第一条有关连:艺术没有那么绝对,没有任何一种艺术是人们必须随时随地赞叹膜拜的。我尤其不喜欢文章里对那把小提琴的描述:如果一种艺术会依赖于一把厚一毫米则多,薄一毫米则少的独一无二的小提琴的话,那么我很难相信这是一个伟大的艺术。我没有听说过小说家依赖于好打字机,画家依赖于好画笔和好颜料的;类似的腔调在红酒鉴赏家和苹果电脑爱好者中倒是很常见。

第四,不喜欢这个作者的文风:轻佻、自作聪明、故弄玄虚、装腔作势。

3 comments:

天涯行者 said...

故弄玄虚是这种文章的通病,尤其是讲艺术之类的。我私下认为,这大约是因为作者本人也不甚了了,只能靠这种不着调的渲染来弥补。

其实,文章的主旨就是很简单的,艺术的欣赏需要特定的氛围和受众,是主观性的。

天涯行者 said...

另,成不了鲁迅和方舟子不是什么坏事。少了一个对自己不了解的东西下绝对断言的妄人,既是个人之福,也是他人之福。

Albatross said...

“成不了鲁迅和方舟子不是什么坏事”,不同意,但不想争论。Baomin,咱们找个时间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