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08, 2007

巴黎之二

小旅馆餐厅的壁画,画得天真烂漫,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法国味道。

与红磨坊不同,蒙马特高地上的这个风车有个风车的样子。

早晨刚开门的海鲜铺子。

凡高在右边的这座白楼里住过两年,是他弟弟的房子。

蒙马特墓园。大约因为不是周末,里面只有几个游客。很安静,树叶在风里沙沙地响。一只白猫眯着眼睛打盹,一只花猫在墓碑间慢慢地走着,这里是它们的世界。

如果没有这束热烈的向日葵,墓园就太凄清了。

坐地铁到卢浮宫,从玻璃金字塔下面进展厅,进门的墙上就是波提切利的画。一半是因为新入口的建筑风格和这幅画搭配得天衣无缝,一半是我脑子还没转过弯来,第一反应是:这是一幅复制品吧。这其实当然是真迹,卢浮宫里的真迹还摆不过来呢。

巨作又让我觉得不真实了;游客们也有些超现实的意味。

很多是《达芬奇密码》的爱好者。

维米尔的两幅画前人稍微少一些,我几乎把鼻子贴在上面地看了好一会儿。每次看他的原作都觉得比想像中的尺寸要小,这是笔法精巧的缘故啊。画中人的面目大致是模糊的,但目光所至之处又是画得如此细腻;画外人看着看着也会凝神到那个焦点上。我想这个体验大概是源于维米尔在画布前的专注吧。

百看不厌的是伦布朗,看他怎么狡猾地欺骗我们的眼睛:那些看上去很细致的面部和效果逼真的金链都是用很粗的笔触刷出来的;背景和服饰里越看越像是有很多细节,其实几乎什么都没有,他只是激发出了我们的想像。

我走近看一会儿,走远看一会儿,不禁想:这家伙真是骗子中的骗子。

画里是一桌子栩栩如生的鱼;画后是对尘世欢娱的无尽眷恋。

这样的美术课!

玻璃金字塔和擦玻璃的小机器。

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喜欢宗教艺术了,拨开成见后看到的多是烦琐、单调、阴郁和邪恶。说宗教促进了艺术就像说文化大革命促进了思想一样荒谬。

塞纳河边。

卢森堡公园的板栗树林,《悲惨世界》里提到过:

一八三二年六月六日上午十一时左右,卢森堡公园杳无人迹,景色迷人。排成梅花形的树木和花坛在阳光下发出芬芳的气息和夺目的色彩。所有的树枝在正午的烈日下似乎都在狂喜地相互拥抱。埃及无花果树丛中莺群一片啁啾,麻雀在唱凯歌,啄木鸟爬上板栗树用嘴在树皮的窟窿里啄着。

当然要吃蜗牛。

走马观花看了一眼蓬皮杜中心,在它的书店里看到了这位熟悉的现代艺术家:-)

回到旅店时又是深夜了。

4 comments:

NYE said...

右边的白楼,中间还是最右边?
卢森堡公园我好喜欢。想想从来也没好好念悲惨世界。只是看电影。那你有没有去先贤祠?看雨果的墓?伏尔泰,卢梭的?
维米尔的画我也盯着看来着,替纽约争气――至少大都会也有相当的收集
蓬皮杜中心我觉得好难看,不过这位艺术家,是不是王鹏?
喜欢你照片的色彩。或者,巴黎的色彩。
好想巴黎。。。真的好想巴黎。。。。

Albatross said...

右边的那一个。
这次没有时间去先贤祠,时间太紧了。
对,就是他。
就是巴黎的颜色,法国的这些照片我一张都没有处理过。

天涯行者 said...

"说宗教促进了艺术就像说文化大革命促进了思想一样荒谬。"
精辟呀!

Anonymous said...

您为什么不是建筑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