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30, 2006

马拉多纳没来

阿根廷没赢……
里克尔梅没笑……
……

Thursday, June 29, 2006

明天和老马一起欢呼!

明天你也笑一次好不好?

比拉尔多认为里克尔梅的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是阿根廷获胜的保证:“我已经说了几万次了,里克尔梅一直都这样,并不是你们说的现在才处于颠峰状态,他的一生都是这么出色。这就是他踢球的风格,存在的方式和前进的方向。他很冷静,比任何其他队员都要深沉。他的传球非常有威胁,是决定性的因素。我认为他的体能还没达到百分之百,他在比赛的最后10-25分钟应该下场。” -转自新浪

Tuesday, June 27, 2006

齐祖终于笑了

齐祖终于笑了,还拥抱了亨利,下一场对巴西……

西班牙再一次被证明为是世界杯上的阿斗,该考虑找个外国教练了。

有关世界杯的煞风景的话

足球就是足球。它首先是,最终也就是一种运动:寄托上太多东西是不健康的,可笑的……

淘汰赛开始了,越来越多的队回家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几天少一半,最后就两个队了,高兴的只有一个……还是小组赛热闹,每个队都有希望……

有必要为意大利那么激动吗?这是一支多么枯燥乏味的球队啊……托蒂进了个不存在的点球就是英雄了吗?

要是鲁尼万一进上一个球,英格兰的球迷要说出多少傻话啊……

可惜规则不允许,荷兰和葡萄牙都应该被淘汰。

当然阿根廷最好还是别输……

Saturday, June 24, 2006

Hobbits?

Thursday, June 22, 2006

捷克-意大利,美国-加纳,巴西-日本

早晨起来晚了半个小时,开电视时捷克已经一球落后,知道不妙。下半场又少了一个人;苍白瘦弱的,长得有点象中国人的罗西基被迫拖后,努力地,艰难地组织进攻;内德维德徒劳地往返奔袭,一次次跌倒;巴罗什从左边追到右边,再从右边追到左边;布吕特纳一头白发,一脸倔强;切赫手脚并用,爬着去挡因扎吉的单刀……看着真是让人心酸。最后几分钟,捷克零比二落后,大势已去,可仍不放弃……又想起那首《野鹅》:

... ...
Time is running out.
There is so much to be done - Tell me what more, what more, can we do?
... ...

日本输球当然不意外:对手是巴西啊!美国输球也不意外:如果你看过加纳和捷克的比赛的话。不过日本、美国各进了一个很精彩的球,而且这两个队虽败不乱,踢的也都是正道上的足球。

Tuesday, June 20, 2006

英丑+英俊 

明天的阿根廷锋线搭档。

Friday, June 16, 2006

激动

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Wednesday, June 14, 2006

“王子”雷东多

再为Vivian帖一个阿根廷帅哥-绰号王子的雷东多。第二张是和巴蒂的合影,中间是不是卡尼吉亚不太确定。

九四年的阿根廷阵容无比整齐,可惜被马拉多纳禁药事件搅和了。

星期三

开赛以来只漏了两场比赛:一场是瑞典对特内尼达和多巴哥,再就是今天早晨没起得来看的西班牙屠杀乌克兰-不过看了场计划外的沙特对突尼斯。两支队持续北非和阿拉伯球队的传统-满场狂奔,打得鸡飞狗跳,也挺热闹的。

后天早起看阿根廷对塞黑。

Tuesday, June 13, 2006

阿根廷

我是阿根廷球迷。这个不稀奇,到新浪网上看一下,阿根廷球迷比例不是第一也是第二。为什么?能想到的原因都已经被人说尽了,我说不出什么新鲜的,大体是这么几条:

1. 这辈子看的第一场世界杯是七八年阿根廷六比零大胜秘鲁-把一场未败的巴西硬生生挤出了决赛。不过这场比赛现在看来不是假球也是默契球。
2. 八十年代开始喜欢马拉多纳,为什么喜欢就不用说了吧。
3. 阿根廷球衣好看。
4. 阿根廷踢球就是要赢,只要能赢怎么都行。
5. 阿根廷队员头发长。
6. 巴蒂斯图塔太帅了。阿根廷球星的帅是真帅,不是脓包之帅;阿根廷球星丑也是英丑。
7. 得过世界杯的队就是不一样。象荷兰,没得过世界杯,踢得再好也让人觉得压不住。
8. 其他参见任何一个阿根廷球迷的文章。

上周六阿根廷对象牙海岸,我正好在开会:比赛前十分钟偷偷溜出来,看完后又溜回去。会上至少有四个阿根廷人,只有一个看了最后十分钟:我真是闲操心。

Thursday, June 08, 2006

Monday, June 05, 2006

两本书

右派这个词刚刚出现的时候,毫无疑问指的是“坏人”,那时候我想没有人愿意这样被人称呼;不过我上学以后,世界颠倒过来了,社会上到处都是为谁谁平反昭雪的新闻,谁谁写的如何在反右中受迫害的书……所以一点也不奇怪,在我的印象中,右派们实际上都是“好人”。他们大致都受过高于普通人的教育,出身于高于普通人的家庭,具有高于普通人的趣味,于是也就有了比普通人更坎坷的经历;他们的受迫害经历也完全是被动的。前几天看了章怡和的《往事并不如烟》,觉得我的理解不能说错,可是也太简单了:所谓“好人”、“坏人”,其实都是些“人”。历史对人的评价,偏颇也好,公正也好,都只是活生生的人在些所谓大事件上的投影而已。真正组成一个人的还有那些个人的,微观的,瞬间的东西;而要真正理解一个人,这些东西甚至更加可靠。

买了余华的《兄弟》,一薄一厚上下两册。一晚看完,大失所望:一无足取,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