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上海文艺之一瞥》里提到:
在这之前,早已出现了一种画报,名目就叫《点石斋画报》,是吴友如主笔的,神仙人物,内外新闻,无所不画,但对于外国事情,他很不明白,例如画战舰罢,是一只商船,而舱面上摆着野战炮;画决斗则两个穿礼服的军人在客厅里拔长刀相击,至于将花瓶也打落跌碎。然而他画“老鸨虐妓”,“流氓拆梢”之类,却实在画得很好的,我想,这是因为他看得太多了的缘故;就是在现在,我们在上海也常常看到和他所画一般的脸孔。这画报的势力,当时是很大的,流行各省,算是要知道“时务”——这名称在那时就如现在之所谓“新学”——的人们的耳目。前几年又翻印了,叫作《吴友如墨宝》,...
一直想找来鲁迅提及的这几幅画看看。今年回国去书店,《点石斋画报》没见到,《吴友如画宝》倒买到了。看介绍应该就是鲁迅所谓的《吴友如墨宝》。来回翻了几遍,居然一幅都没找到。《海国丛谈图》收海外风俗画一百幅,有轮船的有几幅,但未见战舰和决斗。《古今丛谈图》和《风俗志图说》收中国风俗画四百幅,也未见“老鸨虐妓”或“流氓拆梢” - 看来恰巧都没收入进来。不过鲁迅说吴友如“对于外国事情,他很不明白”,大约是对的:“天上行舟”里的飞舟真的画成了船型,我猜那舟多半该是飞艇吧。“车行树腹”里的车也应该不是火车,红木画得也不甚对。不过吴友如的风俗画“采用西洋透视方法,线条以单线勾勒,画面丰富紧凑”,看起来还是很有趣味的。
附:
吴友如(?~1893)又名嘉猷。江苏元和(今吴县)人,幼时家贫,父母早亡,寄食于伯父家,在苏州阊门城内西街云空阁裱画店当学徒。喜爱绘画。得画家张志瀛指导。在绘画上吸取清人钱杜、改琦、任熊的画法,工于人物肖像。曾应征至北京为宫廷作画,画过《中兴功臣图》。返上海后入点石斋书局,为主要画师。1884年申报馆创办《点石斋画报》,由吴友如主绘。1890年,吴友如另创《飞影阁画报》,内容格式和《点石斋画报》相同,其中图画多出吴友如之手;又另创《飞影阁画册》,多画历史人物、翎毛花卉。还以飞影阁名义出版彩色年画。他的传世作品有1880年画的《豫园宴集图》,现藏南京博物院,1883年画的《五子图》,现藏中国美术馆。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