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Slumdog Millionaire》,很喜欢。回家忍不住上网读影评,除了赞扬以外,也读到了有些印度人对这个电影的看法,作为中国人,我觉得很理解,虽然并不能同意他们。又读了一些中文影评,有一篇认为电影的上半部不错,因为“充满了解构和反讽”,下半段就好莱坞了,俗了。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孩子算是废了。后来再想想,觉得也可以理解。
好莱坞对电影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但是由于太强势,不怎么招文艺青年喜欢。其实说程式化概念化的话,好莱坞电影还远不能和京剧相比,但为什么在有些人看来京剧算艺术而好莱坞电影不能算?
中国文青以“解构和反讽”的含量来评价电影好像是从王小波开始的(这只是基于我的阅读经历),他在一篇杂文里说:“顺便说说,乌迪·艾伦的电影,充满了机智、反讽,在美国电影里是绝无仅有的。这也难怪,他虽是美国籍,却是犹太人,犹太文化当然不能小看。他的电影,能搞到手的我都看过,我觉得他不坏;但对我来说,还略嫌浅薄。略嫌浅薄的原因除中华文化比犹太文化历史悠久之外,还有别的。这也难怪,在美国的中国人当时不过百万,作为观众为数太少;他也只能迁就一下一般浅薄的美国观众。”--这一段妙文先借乌迪·艾伦贬低美国文化,再借犹太文化抬高自己,实在太不含蓄了。-这孩子也废了。
这篇文章是谈王朔的,开头说:“与王朔有关的影视作品我看了一些,有的喜欢,有的不喜欢。有些作品里带点乌迪·艾伦的风格,这是我喜欢的。”-后面又说:“法国人对美国电影的看法是:除了乌迪·艾伦的电影,其它通通是狗屎一堆。”-这话说得也很稀奇,因为据我所知,弗朗索瓦·特吕弗是很推崇美国电影的,王小波的这种不容置疑的全称判断不知道有什么根据。
不得不说一句,乌迪·艾伦是我最讨厌的电影人之一:人丑,唠叨,音乐难听,电影难看,最擅长放低身段抬高自己(这大约就是所谓“反讽”?),拍一些让人不好说不好的东西,其实银幕上就是两个大字:“机”-“智”--喜欢他的电影的人大约都有一点自虐倾向?
对于观众来说,电影首先是一种娱乐,这是我对电影的几个朴素认识之一。文艺青年看电影最怕得到愉悦,或者是太愉悦于不令人愉悦的东西了,这种态度我反感,但也觉得可以理解,甚至于怜惜。
本来是要赞美一下《Slumdog Millionaire》的,喝了几杯酒,写成了这样。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6 comments:
I am drunk too right now, and would like to hear more about Slumdog, then instead, it is bashing of Woody Ellen, I know he is not attractive,,,but his movies are not that bad,,,,try VCB, it is all beautiful people, as you like it,,,;-)
I enjoy Slumdog very much,,,am determined on seeing Trainspotting asap,,,,
V.
- beware of that dirtiest-lavatory-in Scotland scene then you will enjoy it -- not a warm movie as S.M., but quite stylish.
- just couldn't bear W. E., I know I'm biased, but again, couldn't bear him.
打一个比方,看电影像吃饭。最佳是,色香味与营养都好。
把吃饭当享受的,更看重色香味,(甚至还可以更细分,重色、重香、重味等)。把吃饭当任务的,更注重营养成分,要求粗粮、纤维、噢米伽3,等等。粗粮原本涩口,于是有人会误把涩口当成营养。其实,粗粮做好了,未必不好吃!
也看了《Slumdog Millionaire》,感觉是近期看到电影中,最有观赏愉悦感的一个。
喜欢就喜欢吧,并没有多想。看到咕咚发这个电影的帖子,又再琢磨一下。
首先这个片子的故事编的好,很机智,处处心机闪动,看起来很有趣。那个主持人真是太坏了。又生动,又搞笑。
剪辑时,审讯,比赛,以及回忆三个时间轴上的故事被反复穿插跳跃,进出自如。使影片的叙述充满活力。近两个小时的电影,观看的时候让我从始至终保持着新鲜感。
摄影,和音乐也好。尤其是音乐,和影片的情节非常的贴,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画面的感染力。印象很深的一个画面是夕阳下两个小孩沿着巨大的输液管线返回孟买,当女声吟唱的《Latika's Theme》响起,心为之动。
我想,最重要的是,在所有这些好的形式后面,这个电影蕴含的一种气质:在影片描述的悲惨世界里,人们不悲,不惊,倔强的生活着。仍然有希望,仍然追求爱情。大概就是俗话说的“生命力”吧。
“对于观众来说,电影首先是一种娱乐”。不能完全同意。
以这种标准来判断,英格玛·伯格曼这样的导演该去上吊了。
我想娱乐只是观众对电影众多需求和判断标准中比较主流的一种。而人的观赏需求是多方向的。就像阅读并不一定是为了娱乐一样。
再说,娱乐也可分层。不同的人的定义会大不同。各取所需吧。
乌迪·艾伦的片子只看过几部。谈不上喜欢或讨厌,只是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大概我和这型的电影不来电。
最近看过的电影里最喜欢的其实是《Into The Wild》。我知道不论故事,摄影,剪辑,各方面都比不上《Slumdog Millionaire》。不过~~~ 呵呵,就是喜欢。推荐看看。
宝民:“粗粮原本涩口,于是有人会误把涩口当成营养。”--甚是,纯艺术不怎么好懂,所以有人认为只要让人不懂就是纯艺术。所谓艺术电影大多如此。
肿教头:重出江湖了?呵呵。““对于观众来说,电影首先是一种娱乐”。不能完全同意。以这种标准来判断,英格玛·伯格曼这样的导演该去上吊了。”--伯格曼又不是顾城,哪有这么容易就上吊了?何况如你所说,娱乐有很多种。
我就是想说:电影要好看;口味不同很正常,但是故弄玄虚就不好了,弄的话我觉得我看得出来。
当然我可能是错的,说了无甚高论嘛。
不容置疑地说别的孩子完了,跟真完了的王小波也差不多。人家就喜欢辣口的,除了适口充肠以外还要high,尔等非要人家朴素,人家就不嘛!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