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February 17, 2009

雪山

Monday, February 09, 2009

水果

今年要多吃水果。

Wednesday, February 04, 2009

無甚高论

看了《Slumdog Millionaire》,很喜欢。回家忍不住上网读影评,除了赞扬以外,也读到了有些印度人对这个电影的看法,作为中国人,我觉得很理解,虽然并不能同意他们。又读了一些中文影评,有一篇认为电影的上半部不错,因为“充满了解构和反讽”,下半段就好莱坞了,俗了。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孩子算是废了。后来再想想,觉得也可以理解。

好莱坞对电影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但是由于太强势,不怎么招文艺青年喜欢。其实说程式化概念化的话,好莱坞电影还远不能和京剧相比,但为什么在有些人看来京剧算艺术而好莱坞电影不能算?

中国文青以“解构和反讽”的含量来评价电影好像是从王小波开始的(这只是基于我的阅读经历),他在一篇杂文里说:“顺便说说,乌迪·艾伦的电影,充满了机智、反讽,在美国电影里是绝无仅有的。这也难怪,他虽是美国籍,却是犹太人,犹太文化当然不能小看。他的电影,能搞到手的我都看过,我觉得他不坏;但对我来说,还略嫌浅薄。略嫌浅薄的原因除中华文化比犹太文化历史悠久之外,还有别的。这也难怪,在美国的中国人当时不过百万,作为观众为数太少;他也只能迁就一下一般浅薄的美国观众。”--这一段妙文先借乌迪·艾伦贬低美国文化,再借犹太文化抬高自己,实在太不含蓄了。-这孩子也废了。

这篇文章是谈王朔的,开头说:“与王朔有关的影视作品我看了一些,有的喜欢,有的不喜欢。有些作品里带点乌迪·艾伦的风格,这是我喜欢的。”-后面又说:“法国人对美国电影的看法是:除了乌迪·艾伦的电影,其它通通是狗屎一堆。”-这话说得也很稀奇,因为据我所知,弗朗索瓦·特吕弗是很推崇美国电影的,王小波的这种不容置疑的全称判断不知道有什么根据。

不得不说一句,乌迪·艾伦是我最讨厌的电影人之一:人丑,唠叨,音乐难听,电影难看,最擅长放低身段抬高自己(这大约就是所谓“反讽”?),拍一些让人不好说不好的东西,其实银幕上就是两个大字:“机”-“智”--喜欢他的电影的人大约都有一点自虐倾向?

对于观众来说,电影首先是一种娱乐,这是我对电影的几个朴素认识之一。文艺青年看电影最怕得到愉悦,或者是太愉悦于不令人愉悦的东西了,这种态度我反感,但也觉得可以理解,甚至于怜惜。

本来是要赞美一下《Slumdog Millionaire》的,喝了几杯酒,写成了这样。

立春

又是一年。这话该是元旦说的,没说;后来该是生日说的,没说;后来该是春节说的,没说;现在说一句:立春了,又是一年。